EPC合同与传统施工承包合同在计价方式上的显著差异
——基于24版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的分析
引言
在工程建设领域,合同计价方式的选择对项目成本控制、风险分担及各方利益分配起着关键作用。EPC合同模式和传统施工承包合同模式是常见的两种合同形式,24版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的发布,对两者在计价方式上的差异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工程建设市场的发展和项目复杂程度的提高,深入理解基于该标准下的合同计价差异,对项目业主、承包商等相关方在合同签订、项目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做出合理决策意义重大 。
一、24版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概述
2024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于2025年9月1日起实施,从效力上从2013版的强制性标准(GB)变为推荐性标准(GB/T) 。此标准强调市场化的计价方法和计价依据,弱化定额的作用,如最高投标限价清单项目价格编制需依据招标工程技术标准、交付标准以及招标文件要求,并结合工程价格信息及造价,定价依据更加灵活 。
在合同价款调整方面,将调整因素细分为11种情形,合理分配发承包双方的风险,明确了从定价直至结算的各环节计价关键点 。同时,借鉴国际通行做法进行创新,如引入争端裁决委员会(DAB)机制、推行过程结算等,还强调了造价与法律的协同 。
二、价格形成基础的差异
1、EPC合同的价格形成基础
EPC合同多采用总价合同形式。承包商在投标或签约时,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确定价格 。从项目前期来看,要依据项目的功能需求、技术标准等进行设计方案规划,这涉及到设计成本和对后续采购、施工的影响 。在采购环节,需预估设备、材料的市场价格波动,如某大型化工EPC项目,设备采购占比较大,在价格形成时需充分考虑设备的选型、品牌以及未来市场价格走势 。施工过程中的成本,包括人工、机械、施工技术难度等也是重要因素 。同时,风险成本、管理成本和预期利润等也包含在总价中 。若采用固定总价合同,除合同约定的变更、不可抗力等特殊情况外,价格一般不予调整;若为可调总价合同,也需满足严格的调价条件 。
2、传统施工承包合同的价格形成基础
传统施工承包合同价格形成方式更为多样 。单价合同下,业主提供详细施工图纸和工程量清单,承包商根据图纸和清单报单价,最终结算价以实际完成工程量乘以合同单价计算 ,如某住宅施工承包项目,主体结构部分采用单价合同,根据实际完成的混凝土浇筑量、钢筋使用量等乘以相应单价结算 。总价合同是基于业主提供的详细施工图和明确技术规格,承包商报一个固定总价,但业主承担设计风险,承包商承担施工风险,范围变更会导致价格调整 。成本加成合同中,业主按承包商实际发生的合格成本加上固定费用或百分比酬金支付,业主承担几乎全部成本超支风险,常用于范围极不明确或紧急项目 。在24版标准下,这些合同形式在价格形成时,同样需遵循标准中关于计价依据、风险分担等相关规定 。
三、风险分配的差异
1、EPC合同的风险分配
在EPC合同模式下,承包商承担了较多风险 。设计方面,需承担设计缺陷、设计变更(除业主原因导致的重大变更)等风险,若设计不符合项目的功能要求或相关规范,由此产生的整改费用由承包商承担 。采购环节,材料价格波动(在合同约定的风险范围内)、设备选型误差、供货延迟等风险由承包商负责 。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风险、施工质量风险、工期延误风险(非不可抗力等特殊原因)等也主要由承包商承担 。如某海外EPC基础设施项目,因当地政策变化导致材料进口关税增加,在合同未明确约定此情况可调价时,该成本增加风险由承包商承担 。标准中对合同价款调整情形的规定,也进一步明确了承包商承担风险的边界 。
2、传统施工承包合同的风险分配
传统施工承包合同仅负责施工阶段,风险分配相对均衡 。业主通常承担设计变更(非施工单位原因)、主材价格超幅波动(如合同约定±5%以上可调)等风险 。设计变更由业主或设计院发起,施工单位按变更施工并据实依据合同约定调整结算 。例如,某市政道路施工承包项目,因规划调整,业主提出设计变更,施工单位按照变更要求进行施工,相应的费用增加由业主承担 。对于施工单位而言,主要承担施工技术、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等施工过程中的风险 。在24版标准的框架下,发承包双方依据标准中关于风险分担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各自风险责任 。
四、合同范围的差异
1、EPC合同的合同范围
EPC合同覆盖设计、采购、施工全链条,旨在交付一个能直接投入使用的完整设施 。从项目前期的设计方案制定,需满足业主对项目功能、技术等多方面要求,到设备和材料的采购,要确保采购的物资符合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再到最后的施工建设以及试运行等,都属于EPC合同的范畴 。例如,某大型炼化项目的EPC合同,承包商从项目的工艺设计开始介入,根据设计要求采购各种特种设备、管道材料等,然后组织施工团队进行建设,直到项目完成试运行并达到预定的生产能力标准,整个过程都由承包商负责协调和管理 。在24版标准中,虽然未直接对EPC合同范围进行规定,但在计价相关规定中,体现了对EPC全流程计价的指导 。
2、传统施工承包合同的合同范围
传统施工承包合同主要聚焦施工阶段,其合同范围主要围绕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展开,结算以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费(含人工、材料、机械等)、措施项目费为主 。例如,某商业建筑施工承包合同,施工单位只负责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装饰装修工程等施工工作,不涉及设计和设备材料的采购工作(除非合同另有约定),对于项目前期的设计和后期的设备采购等环节不承担责任 。24版标准针对施工承包合同的施工阶段计价,在工程量计算、价款调整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 。
五、调价机制的差异
1、EPC合同的调价机制
EPC合同的调价条款非常严格 。一般只允许因业主变更(导致项目功能或范围发生实质性改变)、不可抗力(如地震、战争等)、特定法律变更(如税率调整等与项目成本密切相关的法律变化)等情况调整价格 。对于业主变更,需严格界定变更的范围和程度,按照标准中关于工程变更计价的规定进行调整 。例如,某EPC项目中,业主提出增加生产线的功能,导致工程范围扩大,承包商可根据合同约定和标准规定,计算增加的费用并调整合同价款 。对于不可抗力事件的认定,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的标准,确保调价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
2、传统施工承包合同的调价机制
传统施工承包合同的调价机制更常见和灵活,尤其在单价合同中,工程量变化自然导致总价变化 。物价调整方面,根据标准中关于物价变化调整的规定,按照合同约定的调价公式进行调整 。对于因设计变更、工程签证等引起的工程量变化,按照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和合同单价进行调整 。如某建筑施工承包合同约定,当钢材价格波动超过合同约定的±5%时,按照特定的调价公式对钢材费用进行调整 。同时,施工过程中的工程变更签证也是常见的调价因素,只要符合合同约定的变更程序和计价方式,都可以进行价款调整 ,且在24版标准下,变更计价等程序更加规范和明确 。
六、合同价款调整原因的差异
1、EPC合同价款调整原因
EPC合同除了业主变更、不可抗力、特定法律变更外,若合同约定了工程变更的范围和计价方式,在满足条件的工程变更情况下也可调整价款 。但这种变更一般不得降低项目的功能标准,且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和评估程序 。例如,业主提出增加项目的某项功能需求,导致工程范围扩大,承包商可根据合同约定的变更计价方法,计算增加的费用并调整合同价款 。同时,如果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发现有不可预见的地质条件等特殊情况,且在合同约定的风险分担范围内属于业主承担的部分,也可能导致合同价款调整 ,这都需遵循24版标准中关于合同价款调整的相关规定 。
2、传统施工承包合同价款调整原因
传统施工承包合同价款调整主要源于设计变更、工程量变化、工程签证、物价波动、政策变化等 。设计变更由业主或设计院发起,施工单位按照变更要求施工并调整结算价款 。工程量变化可能由于设计变更、施工条件变化等原因导致,根据实际完成工程量和合同单价调整总价 。工程签证是施工过程中对一些额外工作或特殊情况的书面确认,可作为调整价款的依据 。物价波动按照合同约定的调价公式进行调整 。政策变化如税费调整、人工工资标准调整等也会影响合同价款 。在24版标准下,对这些价款调整原因的认定和计价调整方式都有更明确的规范 。
七、计价依据的差异
1、EPC合同的计价依据
EPC合同在可行性研究或方案设计后发包的,发包人宜采用投资估算中与发包范围一致的估算金额为主要依据;在初步设计后发包的,发包人宜采用初步设计概算中与发包范围一致的概算金额为主要依据 ,这与24版标准中对项目前期造价确定的指导原则相符 。同时,投标报价仅包含项目清单和价格清单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交钥匙”工程验收合格为前提,重点验证设计合规性、设备性能等是否满足合同要求 。
2、传统施工承包合同的计价依据
传统施工承包合同以施工图纸(竣工图纸)、工程变更单、竣工验收报告为依据,按照工程量清单计价,按实计量并动态调整 ,严格遵循24版标准中关于工程量计算和价款调整的规定 。重点复核工程量准确性、单价合理性及签证真实性等 。例如,在某施工承包项目结算时,需要依据施工图纸和竣工图纸对比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对于工程变更单中的内容进行详细核实,确保变更的真实性和计价的合理性,同时还要审查签证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最终按照实际完成的工程量乘以合同单价,并结合变更、签证等调整因素确定结算价款 。
结语
EPC合同与传统施工承包合同在计价方式上存在多方面显著差异 。价格形成基础上,EPC合同总价相对固定,形成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传统施工承包合同有多种价格确定方式 。风险分配中,EPC合同承包商风险大;传统施工承包合同风险分担更均衡 。合同范围,EPC涵盖全流程;传统施工承包聚焦施工 。调价机制、合同价款调整原因和计价依据也各有不同 。工程项目参与方在选择合同模式时,应依据24版标准,充分考虑项目特点、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成本控制目标等因素,谨慎选择合适的合同计价方式,以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 。